食疗大全-(珍藏版)

作者王维/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食疗的起源与演变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不需要也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成了食疗的起源。当然,这种原始的食疗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食疗,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食疗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那么真正意义的食疗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关于这些史书有很多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即有了类似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其中的“食医”,《周礼》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成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人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木之实,食之使人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老;狌狌食之善走,■服之不火。”上述医籍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如乌■骨丸,由茜草、乌■、麻雀蛋、鲍鱼制成。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枯病。说明这时食疗膳食的制作与应用也较成熟。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红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都具有药性,常作为配制食疗方剂的原料。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不仅发展了中医理论,而且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治疗,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阿胶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而且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并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东晋时期著名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关于药疗与食疗的专著,极力主张在饮食方面注重对疾病的协调作用。再是《食医心鉴》是一部较为完备的食疗专著,载食疗方209首,其中用高梁姜粥治疗心腹冷痛,用牛乳治疗消渴,用鲤鱼、冬瓜子、赤小豆粥治疗水肿,以马齿苋为主治疗妇人崩漏、赤白带下等。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并附虫鱼共五部分,收载药用食物154种,载有食疗方117首。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从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至此食疗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部集食物、中药于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这时还有医博士昝殷编著的《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到了北宋王朝,社会比较稳定,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医学与食疗的发展。宋朝成立的《校正医书局》、《大平惠民和剂局》重订与新著了诸多医药著作。从《太平圣惠方》伊始,就有300余种著作出版问世,其中涉及“食疗”的专论近有50多种,如《圣济总录》、《普济方》、《奇效良方》、《世医得效方》、《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万病回春》、《御药院方》等。其中《圣济总录》专设了“食疗门”,对食疗的用药、组方、剂型、制作、服法,以及功能、主治、宜忌诸方面都作了系统的介绍。元代宫廷饮膳御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也是一部很有影响的食疗专著,书中介绍了抗衰老的食疗方29首,其他治病的食疗方129种,并绘图记述了各种肉、果、菜、香料的形状、性味和功能,对后来明清皇宫运用食疗保健治病和食疗保健治疗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皇宫贵族中兴起了一股食疗保健风,对保健食疗、保健食品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的关系,对于食疗膳食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明代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描图详细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等。较为著名的有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至今在临床和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等均重视素食,这对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食疗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在国外也备受青睐。食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它的萌芽、形成、发展、完善的全过程,是食疗基本概念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我们今天对食疗的认识已相当成熟。《孟子》上说:“食、色,性也。”就包含了食疗的基本内涵。现在看来,食疗是通过饮食渠道,研究其对人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身心保健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源于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它的实际应用具有独特的针对性和整体的科学性。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营养学,也不是我们过去普遍认为的单纯饮食观,而是一门理念系统、形式多样、方法独特、运作科学、使用方便、功能完备的食疗学科。P1-4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