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效益测报中心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4-08-01 |
特色:
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专家论证意见 国家林业局科技委于2005年1月11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以下简称《监测报告》)专家论证会。会议由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等科研、教学、专业监测调查单位,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及单位的专家和领导共计18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测报中心关于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三个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的汇报,在详细审阅《监测报告》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讨论和审议,形成如下意见: 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对林业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载体,以工程方式推进林业建设,是我国加快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准确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对确保工程按预定目标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开展测报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重大举措,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对于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报告》紧紧围绕国家三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这一主题,针对不同工程情况设计了反映工程特征及其影响的指标体系,在全国22个省(区、市)科学合理地抽取样本,初步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并据此就工程执行、政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状况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所得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具有可信度。同时,跟踪工程发展态势,强化了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的预警预报工作,尝试建立林业重点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和评价体系,弥补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的空白。 三、《监测报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客观公正。监测围绕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采集的87万个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得出的初步监测结论包括:一是天保工程区木材停伐减产到位,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全面落实,规划方案确定的富余职工大部分得到分流安置,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但体制改革滞后,仍存在大量规划外的待安置人员,企业经济运行困难;二是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比例超过80%,已退耕地块以陡坡和沙化耕地为主,钱、粮兑现工作总体运行良好,农户退耕积极性很高,工程实施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但有些地区由于后续产业发展和配套措施落实不够,钱粮补助期满后存在复耕的可能性;三是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积极变化,林草覆盖率上升,土地沙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治理任务仍然繁重。 监测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运行良好,工程在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了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政府统筹林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林业政策、搞好林业重点工程各项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决策参考依据。《监测报告》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监测报告》的同时,本着求真务实、高度负责的精神,还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1.希望《监测报告》提供更详细的基础数据。 2.适当增加生态监测指标。 3.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4.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二○○五年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