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葆国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特色:
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接地带的峰峦叠嶂中,绵延着几百里造型独特、风格奇异的土楼,其间生存着数百至上千年前从中原避祸南迁的客家人。他们聚族而居,一座土楼就像一个庞大的家庭城堡,二三座土楼便是一个村落。土楼的形状有圆形、方形、五凤形、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交椅形…… 土楼只有一个大门,两片门板又厚又高。大门一关,里面自成一个世界。 土楼内,两条廊道两只长长的手臂,把所有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房间搂成一个圆圈或者方形。一楼是灶间,二楼是用来贮藏粮食堆放农具,三楼是卧室。在土楼的一层,与大门相对的敞厅是祖堂,供奉着祖先牌位,是家庭祭祖和议事的地方。 土楼由红土壤掺上竹片、砂石、糯米粉汤、红糖、蛋清夯造而成,坚固无比。 在闽西南山区散布着数以万计这样的土楼,它们像一朵朵巨大的黑蘑菇在山地间默默地生长,孕育着无数神秘、奇诡甚至恐怖的家族传奇……土楼大事记: 198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密报总统里根,中国福建省西南部有数千座不明性质的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很可能是一个巨型核基地。同年12月,美国中情局谍报员贝克以摄影师身份来到中国明察暗访,发现“核基地”,兴不过是普通的客家民居。土楼由此引起世界关注。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考察组来到福建,对土楼进行勘测调查,回国后出版专著,举办专题报告和展览,在国外建筑界引起轰动。 1986年,中国邮电部印制以土楼为模型的民居邮票。 1987年,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100多人对土楼进行实地测绘……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土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土楼将接受联合国世遗委员会为期3年的考察,可望于2008年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