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生物哲学重要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的论解释的困境在于不同环节解释原则的不一致性。作者沿用内格尔意义上的目的论解释形式,作为对目的论和目的性的主要判定条件。将其内涵扩展到迈尔给出的类型,可以得到泛化的、分层的目的性,从而得到了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技术细节的“粒度”概念,限定了同质的可想象性,并使用“粒度”概念,在目的论所依赖的逆时间解释项中,找寻基于“多重实现”的要素。另外,作者用适应度和“层域”概念说明了“层级划界疑难”来源于特定复杂性层次所处的空间尺度“层级”的重叠和倒置,以消解金在权的诘难,同时论述了“冗余”在复杂性系统的真实演化过程中的普遍存在,说明了缺乏冗余的系统无法模拟出真实的突现过程,以取消对麦克劳林“基本性”的苛求。故作者认为,“粒度”就是思想的边界条件,“粒度”概念也为“泛化目的论的突现解释何以可能”提供了论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