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三公梦

作者杨进明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特色:

兴平公主松开了张元的脖颈,流着泪,愤愤地说:“礼仪道德,亏你们这些位高权重的人说得出口!达官贵人哪个不是满嘴仁义道德,其实个个肚子里尽是男盗女娼。秦始皇不是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吗?隋炀帝不是为了想得到父亲的小妾陈氏而害死了隋文帝吗?武则天不是唐高宗的后娘吗?杨贵妃不是唐玄宗的儿媳吗?有了权的男人哪个不花心?对于我,你不是不想,是不敢。你把官位看得太重了,把自己的名誉看得太重了。你要联辽抗宋,只不过是想得到名利而已。”兴平公主的一席话,把张元说得目瞪口呆。是啊,礼仪道德,对于掌握了权力的人来说,是没有约束力的。他想起了在汴梁城外树林中那个小男孩救受伤小乌鸦的事。那时,他鄙视那些为一己私利挑起人与人相互仇杀的人,可是现在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现在就住手,他不甘、不愿、也不能。虽然自己位高权重。但他的权力是吴王给的,他能怎样?权力系于一人,谁又奈何?想到此,他的心头产生出一丝迷惘和惆怅。兴平公主慢慢平静下来,见张元沉思不语,亲自给他斟了一杯热茶,说:“我们既然无能为力,何必自寻烦恼。”在张元接杯的时候,她又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张元这次没有躲开,他也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二目相对,都在用眼睛读着对方的心灵。“今晚,你就不要走了。”兴平公主说。张元想了想,摇摇头:“不是我不领公主情意,实是怕得不偿失,请公主见谅。”说完,急急出了宫。夜半时分,刮起了风。西夏地区的风刮起来总是伴着尖厉的啸声,屋内兴平公主的抽泣声被淹没在了风声中。张元与兴平公主来往过密,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有些人患有绯闻癖,专以捕风捉影的桃色新闻作为茶余饭后的佐料。这些人中,有的是出于嫉妒,又苦于找不到对方的毛病,只好在本身就很隐秘的男女私事上作文章,达到既损害别人的声誉,又不负任何责任的目的。张元刚到西夏,就被昊王倚为朝中重臣,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妒忌。现在他们听到了张元与兴平公主的绯闻,认为是扼杀张元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没藏讹庞是西夏没藏家族的长子,他的妹妹没藏氏是西夏大将野利遇乞的妻子。野利遇乞的妹妹野利氏嫁给吴王后,深得昊王的喜爱。野利遇乞与哥哥野利旺荣是昊王*得力的大将,手中掌握着西夏的兵权,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藏讹庞沾了妹夫野利遇乞的光,在朝中谋了个中书副令的官职。因他颇有心计,昊王有事常向他讨教,也算是朝中的风云人物。他依仗妹夫和自己家族的势力,极力讨好吴王,对一些人或封官许愿,或打压威逼,拉拢了一部分人,形成了一股势力。他想尽可能多地获得权力,尽量往上爬,有朝一日独揽朝中大权。自从张元来了之后,张元成了他的上司,计谋又处处高他一筹。昊王对张元言听计从,他有了失落感。没藏讹庞深知,要想升迁得快,就必须把自己的顶头上司扳倒,自己坐上**把交椅。要想把顶头上司板倒,就必须越过自己的顶头上司,与上司的上司联系,求的上司的上司的信任,才能达到目的。因而他时时盯着张元。当没藏讹庞听到张元常到兴平公主处的情况后,如获至宝。他对昊王说:“大王,我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有损大王声誉。听说兴平公主与中书令过往甚密,可别弄出什么风流韵事来。”昊王说:“中书令从大局考虑,要我厚待公主,以求夏、辽结成巩固同盟。可我与公主话不投机,去她那里没劲。公主又不熟悉大夏风情和史学文化,倒对汉学很感兴趣。中书令是汉学饱学之士,所以我让中书令陪公主聊天。”“大王,公主心高气傲,仗着辽国势大,哪会把大王放到眼里?大王不肯向辽低头,故与公主说不到一起,也是理之当然。中书令是个臣子,对公主一定是毕恭毕敬。他又博学多才,净捡公主爱听的话说。爱听奉承话是女人的致命弱点,中书令几句奉承话会使公主芳心倾倒。大王要是戴了绿帽子,会使大夏蒙羞。大王的名声,可是*要紧的。再说,我大夏为何要讨好公主,去巴结辽国?大夏在大王的英明领导下,日益强盛,正想扩展疆界,成就千秋帝业,为何要自己束缚手脚,不敢接纳降叛?”64-65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