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华西村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便在这般悲壮的号角中吹响了战斗的进行曲。田野上的工厂该是个什么样?显然吴仁宝想的绝不是那些“乒乓乱响”的作坊式小厂,这回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梦!从田园到工厂,中国农民梦求了五千余年的路程,现在吴仁宝欲一步跨越。“攀远亲”、“搞联营”、“借他力”、“寻远航”……那岁月,吴仁宝既像乐队的总指挥,又如亲自上阵演奏的大提琴手,忽而掀动百舸争流的奔腾旋律,忽而谱奏绿色田野的春天童话,令人目不暇接,陶醉又沉迷——跳出“村门”进“城门”,闯出“国门”富“村门”,借脑袋生财,租梯子上楼,绑大船远航……这一招一术,无不显示着吴仁宝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胆识与气度。这期间,由华西村创出的诸如“星期天工程师”、“教授下乡走亲戚”等媒体新名词也不断在人们的耳边响起。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吴仁宝这位农民改革家一手谱写的“造厂”乐章中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精彩音符……现任华西村党委副书记、“教授村民”程先敏走过的人生经历,无疑是这些精彩乐章中那颗闪耀得格外夺目的“音符”。那年程先敏39岁。这位因不甘“囊中羞涩”而独自辞别西安交通大学的年轻教授,有一天怀着好奇心走进华西村……“你是大学教授?”“是。我家在陕西商洛地区,农民出身。因为家里穷,所以上学后特别用功,从小学到大学读书一直是跳级的。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可真当了大学教授后又发现自己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家族的穷困,所以只身来到苏南想寻求生路……”“你学的什么专业?”“机械制造专业。”“听说你在我们华西村附近的另一个地方有过三年的办厂经历?现在为什么又要走了?”“是,那个厂我去后效益翻了好几倍。但*终因为我是个外地人,他们在许多关键决策时不听我的,眼下工厂每况愈下,我也不得不走了……”“那——你愿意上我们华西村吗?”“如果我来了,你们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并按照我的建议办企业,并且不把我当成外人吗?”“完全可以——只要你是对的,只要你真心把自己当作华西村的人,华西村会真心诚意对待你的。”“那我愿意留在华西。”“好!”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热情地伸向年轻的教授。程先敏认出了站在他面前一直笑眯眯的老人就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说,你这位教授留在华西村有什么条件?”吴仁宝喜欢直截了当。“没什么条件。”程先敏回答的也很直截了当。“真没?”“真没。”程先敏肯定地摇摇头。见老书记的眼睛盯住自己不放,于是只好说:“工资可以低一点,三百来块就行……”吴仁宝再一次伸出双手,握住年轻教授的手,十分欣慰地笑道:“你是个跟我合得来的人!好好干吧,华西村有你的用武之地!”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