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榕航/国别:中国大陆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11-01 |
特色:
赚取虚拟的财富一位管理专家这样认为:一流的企业是做网络,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确实富了起来,有许多人成为百万、千万富翁。但是这些财富是如何来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赚的是血汗钱,也许是现在中国企业的普遍状况。我们的企业还是在做产品,大多数企业都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外资也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美国胡佛研究所《每周论文集》①上有一篇文章,题为“制造业就业机会减少是经济健康的标志”。这篇文章写道:“今年7月,制造业共雇用了1460万美国人。这比1998年3月*高峰时的1760万下降了17%。但在这段时间里,制造业产出实际上还略微上升了……每个工人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的份额是否下降呢?是的。这一比例从1947年以来就一直稳步下降。原因是制造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已经使制造出来的产品与卫生保健、教育和其他服务的相对价格下降。……经济增长的历史就是人们使用更少资源制造更多的产品,转向上一代没有听说过的新的工作的历史。……因为亨利·福特用装配线生产了数以百万计的汽车,生产四轮马车的工人丢掉了工作。然而10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为此高兴。一些就业机会的流失是由于我们从中国和其他低工资国家购买商品。但那只是说明我们更好地使用了我们的劳力。……我们从中国购买大量生产的低工资产品,在美国提供高端服务和知识产权产品,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是更好了。”这篇文章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难道中国人只能赚取血汗钱?那些好赚的、轻松的钱只有美国人可以赚取?不!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企业将面临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而这种调整与转化*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企业将从注重实体资产过渡到注重知识资产,从而使我们的企业也能够赚好赚的钱,而不仅仅是赚那种血汗钱。从上述事例中,我们看到,美国人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降低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第二,提高制造技术水平,用更少的资源制造更多的产品;第三,提供高端服务和知识产权产品。从这三点来看,聪明的美国人已经不生产物耗、能耗高的产品;充分利用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提高制造水平;收入来源主要从服务业和知识资产中获得。这实际上就是从实体的工业经济向虚拟的知识经济转型,从而使整个国家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水平都降到*低点。知识经济几乎不消耗自然资源,不污染环境,同时可以大大增加收入。来自英国的一篇文章《探寻伯明翰非工业化历程》①这样写道:“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曾享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世界工厂’名声,但早就被英国人称为英国*丑的城市。……伯明翰位于英格兰心脏,从19世纪初起,从一个农牧产品集市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工厂’。从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附近的煤矿区,一天到晚烟尘弥漫,因而也有‘黑乡’之称。……在20世纪*后30年,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海外。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从2000年3月到今年3月,以伯明翰为中心的英格兰中部地区,制造业就业人口从100多万降至不足90万。……1964年5月竣工的布林商业街,位于伯明翰市中心,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2003年9月经耗资5亿英镑的改造,标志着转型。仅布林的重新开张,就为伯明翰创造了8000个服务业就业机会,预计每年将为伯明翰带来1.8亿英镑收入。”伯明翰曾经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全球制造中心,现在也在逐步淡出工业化,产业结构也在向服务业转化,也在从工业经济的运营模式转向知识经济的运营模式。而我们中国由于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仍在大量引进制造业,努力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我们的企业家也仍在用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努力将自己的实体资产不断扩大,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仍然在走人家不走的路。虽然工业化的进程难以跳过,但是否可以加快进入新经济、获得后发优势呢?“亨利·福特用装配线生产了数以百万计的汽车,生产四轮马车的工人丢掉了工作。然而10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为此高兴。”我们今无不进行信息化,不进行电子商务,不进入知识经济,不让制造业工人丢掉工作,这些工人10年以后会高兴吗?今天如果企业真的要“做大做强”,决不应只是在实体资源、实体资产上下工夫,而应更多地在虚拟资源、知识资产上下工夫。要学会跨越实体产业,直接进人知识产业。今天我们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但完全不必等先走完工业经济进程再进入知识经济。如果是这样,我们还需要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走一百多年,而且永远也无法赶上发达国家。所以,企业真正要“做大做强”,就应当跨越实体,跨越工业化,采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学会赚取虚拟财富,做“一流企业”,而不做“三流企业”。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