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谭好哲、于良春/国别:中国大陆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1-04-01 |
特色:
《论语》,孔子言行的汇编,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全书采用的主要是语录体和问答体。今本计一万二千七百余字,共20篇,每篇取篇首二字或三字为名。其篇次如下:《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古时尊称为尼父,春秋末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乱避居鲁地,遂为鲁人。孔子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理畜牧)等事。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仅三个月。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删削诗书,修订礼乐,编撰《春秋》。兴办私学,广招学生,其弟子前后有三千人,著名者有七十余人。《论语》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择其要,可概括如下:1.“仁”的思想。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观念。书中论仁处很多,其意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要旨是表示人的德性。首先,仁以“爱人”为根本内容,“樊迟问仁。子日:‘爱人’”。“爱人”为同情他人的一种道德情感,这是仁德的情感基础。“爱人”首先表现为爱亲,即孝悌之情,孔子视之为仁德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次,孔子强调由己及彼,由亲及疏,把爱心推出去,行忠恕之道。能行忠恕,便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是多层的,若任情而使之流荡,则可能陷入邪慝,故孔子又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礼”的思想。书中提及礼处也不少,故学界也有人认为礼是孔子的核心思想。礼是表示政治人伦关系的客观性范畴,既是对政治原则的规定,又是对道德个体行为的规定。从前者看,孔子崇尚周礼,“周监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完美无缺,故孔子一生理想在复兴周礼。礼的基本功能是调适人际关系,使社会整体实现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据此,孔子主张“齐之以礼”,“为国以礼”,把礼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从后者看,孔子要求人的行为循礼,符合礼的规范,“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礼作为人的行为准则不能流于形式,“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必须以人的真实情感为根基,故孔子又以仁充实礼,“人而不仁如礼何”。3.“君子”的思想。君子是孔子推崇的道德人格,它是仁与礼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真性情,关涉于仁;文是对人后天的加工,指礼的一面。仁为内,礼为外,内外结合起来,便是君子。孔子更为重视仁,把具仁德的人称为“仁人”,或直日“君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实现仁德,不是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内在德性的自觉要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人不仅具德于内,而且还要推及于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如此,即是圣人。圣人是仁人人格发展之极至,是*高的理想人格。4.精神境界的思想。仁不仅是完美的人格,而且是理想境界。孔子评判其弟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境极高,颜渊只能保持三个月的仁境,其余的人只能偶尔达到此境。孔子自述自己提升心境的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对仁德的完全觉解,亦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完全觉解。人达此境,即可获得自由,有永恒的快乐。孔子多言“乐”,此乐即指心境之乐。5.义利之辨的思想。义利关系是《论语》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尚义,主张“以义为上”。义与利比较,义高于、重于利的价值。因此,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并且把重义还是重利看作是区别道德高低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不否认利的合理性,但强调在义利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义放在首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甚至主张舍弃自己的生命去维护道义的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义之所在,应当无条件地维护之。在这个问题上,集中地体现着儒学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6.天人关系的思想。在《论语》中,“天”主要含两层意蕴。一为自然之天,“天何言哉I1211时行焉,百物生焉”。二有神学之天的意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予所否者,天厌之l天厌之l”在此层,孔子实际是把天看作是人事的超越性根据,i11此,他笃信“命”或“天命”,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并提出“三畏”之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对鬼神持怀疑的立场,但表现出重人事、重现实的精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把“敬鬼神而远之”看作是*明智的态度。7.教育方面的思想。孔子是教育家,有关教育的论述比较多,并历来为人所重。孔子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重视“学而知之”,并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此,他很强调“学”,“学则不固”,“学而时习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主张学习要虚心,“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创办私学,向一切人开放,主张“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于教与学的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外,还要求对知识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及孔门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儒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被奉为经典。到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称为“四书”,其地位甚至在“五经”之上。明代以后,“四书”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论语》所阐述的思想,渗透到哲学、文化、文学、教育、伦理、历史、政治等领域,并沉积到民族的心底,因而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历代有关《论语》的著述是汗牛充栋,较为重要的有魏何晏注、宋邢■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等。P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