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博弈

作者王永昌/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01

特色:
进退是人生的策略,攻守是人生的战局。历史对局中的博弈,扣人心弦又发人深省。历史无法复制,更无法重演,但是,历史可以解读。而我们现在品评历史、解读历史,*让人津津乐道的,也正是那些强者之间的对弈:从吴越争霸到战国的纵横家时代,从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到袁绍与曹操的生死情结,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到明清之际的多种政治力量的交汇……成败得失、功过荣辱,尽在他们的对局中得以展现。  屈辱也许不是灾难。胜利也并不一定是优势。成为阶下囚的越王勾践,能够在弱势中寻找契机,把自己所受的屈辱转化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且靠着这种资源*后称霸,这种血仇资源的运用,正是博弈中的极高境界。 战略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不同战略之间的较量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拼杀。苏秦和张仪这两位战国时代*成功的外交家,是如何运用他们的大战略整合地缘政治、瓜分外交资源的呢?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成功的政治家之一,她之所以能够顺利改朝换代,关键就在于她推行的“去唐朝化”的战略。然而,这个战略在带给她无限权力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明清之际的历史时代。是一个由多个博弈战局组成的混合体。为什么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的同时,皇太极已经为清朝奠定胜局,而灭亡明朝的又是李自成?为什么在明清之际的关键时刻,多尔衮和吴三桂成了这个舞台上*重要的主角?

中国领袖有容天下之量中国辽阔的国土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争夺天下的长期性和艰难性,不仅导致了中国领袖人物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以攻心为上的谋略和斗争艺术,以及重视用人之道,而且对杰出领袖人物的个人性格、风度和气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将相都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领袖和杰出的人物,也并不是所有的领袖人物都是足智多谋,有雄才大略和宽广胸怀,但是,大凡得天下的领袖和功业显著的治理天下的杰出领袖人物,一般都是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很有气量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如容不得各种各样的贤良人士,容不得各种错综复杂的事体,经不起各种曲折的考验,吃不得一点逆境的打击之苦,心胸狭窄,鼠目寸光,患得患失,当然也就不可能把周围的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不可能有凝聚力和让人信服的风度和魅力,因而就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领袖人物,更不可能取天下、治天下了。那么,中国领袖人物的气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以天下为己任,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立志立业,都以社会、国家利益为重,而不只谋取个人私利和一家之利。此乃心胸宽广、气量宏大的根本。其次,有长远的政治和军事战略,不以一两次得失论成败,胜不骄、败不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第三,能团结和使用各种各样的人才,甚至要尊重和使用反对过自己的人才。第四,能听得各种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第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厚道,勇于自我批评和改进自己的过失。第六,吃得苦中苦。俗话说,不受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反之,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人上人。在艰苦逆境的磨难中成长起来的领袖人物,气量一般都比较大。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杰出领袖朱元璋,曾经给自己的劲敌扩廓贴木儿写过一封信,信中讲到成大事者必有大容量。他说:自古以来,有匡救天下之志者,必须有容天下的气量,如此才能建立安定天下的功业。倘若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建立安定天下之功业的。这就叫“有容乃大”。有没有气量正是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也是能不能建立功业的基本标志。P14-16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