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的学问

作者何者明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特色: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要做一个有品位有涵养的人,先得牢牢地抓住“诚”。诚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诚、无妄、纯正等含义。《中庸》的作者子思认为“遵道而行”,要有“择善而固执之”的主观精神——诚。诚也表示人们精神专一的状态,但诚的这种主观精神状态,又被子思夸大为贯通天人的绝对精神。他以“诚”为本体,认为“诚”就是天道。掌握中庸做人学问,诚是*基本的原则和思想。 儒家一直把“诚”视作中庸德性观的轴心,它是联结天人,使之合一的规范,它是人无条件地依此规范而行的存在,是人的道德思索与行为规范的凭借;“诚”是贯通天地人的普适规范,它能够将三者有效连接,从而使人的生存处在一种相互和谐的格局之中;“诚”既允诺了在具体的、不完满的伦理实践中,达到全体的、完满的道德理想的可能性,从而开启了中庸作为实践伦理的大门。 “诚”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性”,人们修养到“至诚”的境地,就能通达天德、懂得万物的道理,以及懂得什么才是*佳的为人处世方法,从而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有作为的人。 诚可表现天地之真,充实天地之美,完成天地之善。有了真诚,才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神明之所以为神明。诚为人性中**美德,为英雄豪杰、伟大人物立德立言的**要素。有了真诚,才见人之所以为人,英雄豪杰之所以为英雄豪杰、伟大人物。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因是原国不愿臣服于他。原国虽小,不仅不愿承认从国外逃亡归来的重耳作为他们的霸主,还不断挑衅,制造事端。晋文公为平息动乱,完成霸业,才决定讨伐原国。 晋文公在战前亲自部署作战方案,并到士兵当中开誓师大会,他激情高昂地说:“根据我们的军事力量和原国的战斗实力,我们能够速战速决。以七天为期,降服原国!”话音一落,一片欢呼声,群情振奋。 可是,战争的进程并非预料的那样七天拿下原国。原国的将士在强大的晋国面前,虽然伤亡惨重,给养跟不上,陷于困境,但人人英勇顽强,沉着应战,大有拼死决战的势头。 七天限期很快就到了,原国士兵仍然十分顽强。这时晋文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把仗继续打下去,直到胜利;二是遵守诺言,停止作战。晋文公坚定地下达了撤离的命令,军官们纷纷向晋文公进谏,说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