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一本好书

作者(美)阿瑟.亨德森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01

特色:

**章 面子问题 “面子”是人类共有的问题。乍看起来,把“面子”看成是中国人的特性*荒唐不过了。但是“面子”一词在中国不单指的是人的脸面,它的含义复杂多样,比我们所描述的、所理解的还要丰富。 哪怕不是全面地理解“面子”的意义,我们也必须考虑到这么一个事实: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天生富有很强的表演才能。戏剧几乎可以说是这一民族唯一的全民性娱乐。中国人对戏剧的热情,不亚于英国人之于体育、西班牙人之干斗牛。只要稍加刺激,中国人就自比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就要投身剧情之中,行起礼来,翻身下跪,叩头触地。西方人看到这种情况,即使不觉得荒谬可笑,也认为多此一举。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戏剧性的。一旦尊严被激发出来,即使面对的是三两人,也觉得自己在大庭广众演说,他会高声说:“我在对你,也对你,也对你,对在场的各位说。”他的麻烦一旦得到解决,便在赞许声中“下了台”;如果得不到解决,就觉得自己无法“下台”。要是你搞明白了,就知道这一切原来与现实毫无关系,始终不是事实,事关形式而已。如果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发表了精彩的演说,不啻演了一台好戏。我们不必去幕后,否则就要破坏世间的所有好戏。也许诸如此类的与种种复杂生活相关的戏剧性的行动,便是面子。若是不这样做,忘了去做,打断他们的表演,那就是丢了“面子”。一旦确切地理解了这问题,那就发现原来“面子”是钥匙,可以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征这把暗码锁。 需要补充的是,“面子”的运作规则以及如何保住“面子”的功夫是西方人完全不得要领的,因为他们始终忘了其间的戏剧要素,而误入与其无关的讲求事实的歧途。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面子”就像南洋诸岛上的禁忌,是一种不容否定的潜在力量,所不同的是:“面子”不可捉摸,不讲规則,废除或替换全由人们的常识来定。在这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达成共识,承认彼此存在差异,因为他们在相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永远不能达到一致的观点。如果说欧洲的政客在调解过程中时刻考虑到力量平衛的问题,那么在中国,调解乡村无休止的争端时,“和事佬”也要务必仔细考虑双方“面子”平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调解的目的不是实现公正——尽管从理论上来说是为了公正——但对东方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调解之举只是为了平衡有关各方相应的“面子”。这一原则在法律裁决中也常常得到运用,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游戏。 送人一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