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千百年来,诗人们采用这一形式写景抒情、叙事述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代表作。绝句,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的定格仅为四句,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叫五言绝句,七言叫七言绝句。唐代律诗形成之前,已有绝句。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 律绝在格律上有较严格的规定,即每首诗的第二、四句,或**、二、四句的末字,必须用平声字押韵;每句中和句子间的音节必须按照固定格式组成平仄交替,或平仄对立等等。所谓平仄是律诗中的重要因素,它在诗中的作用,就是要构成一种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