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

作者主编:韩震/等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8-01

特色:

片断:引子“自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也称大自然。它是各种物质的总和,包括着非生命系统,如基本粒子(或量子场)、原子、分子,直到天体;还包括生命系统,如团聚体(微球体)、细胞、植物、动物,直到人体。广义的自然则除了自然界之外,还包括人类社会。人类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也创造着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高楼、铁道、汽车、计算机等等。这些社会劳动的物化,我们称之为“人造的自然”。自然是神奇的。公元前300年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名著《天问》中曾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这茫茫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那时混混沌沌、天地未分,凭什么来研究?穹窿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今天,人们还可以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宇宙是如何产生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人类从何而来?是什么规律支配着世界万物永不止息地运动?世界是怎样从混沌走向有序,并达到今天这样多彩多姿的?它将走向何处?这些问题与人类本身一样久远,但它们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现代科学的前沿。为了不至重复,我们将在第三部分《科学》里面和您共同追寻人类对这些问题研究的足迹。而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则把精力集中于讨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一、人从自然走来2000万年前,由于大自然中世界性的造山运动和气候的急剧变化,森林地区被大大地缩减,树丛间的空隙增大,逼迫着古猿脱离森林转移到地面上来生活。地面的环境与森林不同,没有那么丰富的野果,没有那么多可供遮风避雨、防御猛兽的隐蔽处所。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能跑能跳,必须学会更复杂的技巧,利用天然工具摘果子、搭窝棚、防御敌人。困难的环境条件迫使他们的上肢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手足开始分工。许多古猿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生活而灭绝了。只有那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能够逐步适应变化的一类存留了下来。手的解放进一步促使古猿直立行走。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说我们遍体长毛的祖先的直立行走,一定是首先成为惯例,而后来才渐渐成为必然,那么必须有这样的前提:手在这时期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事于其他活动了。”手足分工、直立行走,“由此就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手的解放,为制造工具开辟了道路。古猿在地面上生活,开始是使用天然工具,可以用石块、枝条或动物的长骨作为对抗和防御敌害的武器,或获取食物的工具。经过漫长的阶段,使用天然工具越来越熟练了,手和脚也进一步分化了。天然工具在数量上、质量上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制造工具的要求。*初可能仅仅是偶然,但逐渐地就成了一种能力。从使用自然工具到有意识地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又一个飞跃,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