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那一代配音演员无不凝聚了过于丰沛的才情,好像他(她)们的七情六欲全部在配音生涯中孤注一掷,此外,这几副优异的噪音何以自处?……我对那个时代的天才配音演员心存感激,他(她)们像是文艺体制内一小片“编外”的天空,从空中散播着人性的声音。——陈丹青 苏秀的音质还是那样悦耳,夹杂些沧桑,却更迷人了。她的声音很爽朗,很大气,也很实在。我想她的声音是能让她身边的人也敞亮起来的,和这样的人交往,一定是件很舒服的事情。真羡慕她的亲人、朋友。虽然我也有这样的亲人、朋友。但对于美好的事物,谁又不想多多益善呢。对配音现状,苏秀没有表现太多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更多的是静水流深的从容和安定。这份人生态度,既是我极为欣赏,也是我极想拥有的。我也有点渴望年老了。——赛人 上译那帮人,也买大白菜,骑脚踏车,打月票上下政,开小组会,读报纸……他们活得跟每个中国人一样,为什么他们能进入《简·爱》的空间、《战争与和平》的空间,《悲惨世界》的空间?那帮人脚跟站在中国土地上,但另外又过着属于云上的日子。——北方影武者 对过去的那些坚实的、饱满的,精雕细刻的金石之音,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有过一些堪称刻骨铭心的记忆,而那些记忆正在慢慢地,无可奈何地被现实锈蚀。……我还是想守着我那些记忆中的美好的声音,做一个过气的语音中心主义者。——严锋
苏秀笔下展开的世界,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经历。在辑一“往事趣谈”里,她写1957年文艺的早春天气,写“内参片”的来历,写自己的懵懂与恍悟——严锋的《好音》在网络上下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小段:“*有反讽意味的是,许多*精彩的译制片恰恰是在文化*荒瘠的极左路线时期完成的,比如说《魂断蓝桥》、《音乐之声》、《简·爱》,那时是作为内参片供‘四人帮’享乐的。像邱岳峰这样的我们*优秀的配音演员,用*严肃的艺术态度,配了大量的名片,给世界上*少数的人看。”对此有印象的朋友,看一看苏秀笔下的这些篇章,一定会有许多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感悟。辑三“我的前辈,我的伙伴”,一气写了三十多个人物,从老厂长陈叙一,到卫禹平、邱岳峰、毕克、李梓,再到曹雷、刘广宁、童自荣、施融、沈晓谦……这些在观众中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能让人回忆起一个时代的难忘的声音,几乎悉数都在她的书中出现。她写这么一群人在神圣而又近乎神秘的永嘉路录音棚里的日子,或描神,或拟态,或庄或谐,毫不费力地,把我们带回了那又封闭又敞亮的岁月,那里又埋藏着多少人浑然而又纯明的青春记忆。辑二是一组关于译制导演和电影艺术的札记,《译制导演究竟做些什么》《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话筒前的心理学》……在这些篇章里,苏秀那非常独特和卓越的一面,悄然地展示出来了。作为译制导演,怎样与翻译一起修改剧本,吃透原片作者意图,怎样搭好演员班子,在录音现场如何引导演员入戏,为什么说*好的译制片,就应该让观众忘记配音演员的存在……她的导演艺术,她的工作经验,她那浓郁的书卷气伴随着一个个解密式的分析,使这部分比较专业的文字显得格外珍贵,那些信手拈来的事例和人物,是读者既熟悉又新鲜的,读来一点儿也不枯燥,甚至,我敢说,它会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