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与市井-建筑师文萃

作者王世仁/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北京是中国*后一个王朝的都城,直至上个世纪初,它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皇都。北京的城门与城楼,既是皇都的城市标志,也是皇都的礼法、机制、城防、生活环境、市井百业诸多文化的载体。认识皇都文化,先需要从城人“门”。北京的城门与城楼,因其位置和功能的不同,类型也不同。从大的方面区分,有的有门有楼,如城楼;有的有楼无门,如箭楼、角楼;有的有门无楼,如皇城门。绝大多数的门、楼都和墙连结,但也有个别例外,如紫禁城的端门,皇城的东安里门。北京的前身是元朝的大都,它是继隋朝的大兴唐长安和唐朝的洛阳以后,第三座平地起城的皇都。大都城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九年命名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年完成大城,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共十一门。城内为萧墙,又称拦马红墙,南、北二面各二门,东西各一门,共六门。中心为宫城,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一门,共六门。大城、宫城四角建角楼,共八座。合计元大都有城门、城楼共三十一座。大城城门应还有箭楼和闸楼,但记载不详,数量、形式尚不可知。明军于洪武元年1368年攻陷大都,立即将北城内缩,同时拆毁元朝大内宫殿。十七年1419年南城墙南移,十八年新建皇城宫城完工。宣德七年1432年东皇城墙东移至玉河以东。正统四年1439年完成各城门楼、箭楼。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加筑南面外城。明代北京城有四座城门是元大都城门原址上改建的,它们是东面的东直门元崇仁门、朝阳门元齐化门,西面的西直门和义门、阜成门平则门。清朝沿用明城,只在乾隆十九至二十五年1754~1760年重修皇城时,将天安门前的皇城向东西拓展,增加了两个三座门。清代北京的城门和城楼有的还保存明代原构,但多数经过重修或重建,不过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形制,可分为五种类型:**种是内城的城门,由城楼、箭楼和闸楼组成,门洞在闸楼和城楼下。箭楼无门。第二种是外城的城门,由城楼、箭楼组成,箭楼下有门洞。无闸楼。第三种是内城曲尺形角楼,外城方形角楼和内外城相交处的矩形铺楼,都是有楼无门的城楼。第四种是皇城门,为单层门殿式或三座门式,但天安门为城楼式。第五种是紫禁城城门,均为城楼式。紫禁城的四座角楼为华丽的折角三层檐楼阁,装饰的功能大大超过防卫的功能。清代内城有门九座,各门均有城楼、箭楼、闸楼各_|座,只正阳门有闸楼二座。外城有门七座,各门均有城楼、箭楼各一座。内外城各有角楼四座,两城相交处有铺楼二座。总计城墙上共有门楼五十二座。清代皇城的正门是大清门,南门是天安门。大清门内为纵长形的“千步廊”广场,至天安门前向东西延伸,呈“T”字形,两端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又向外延拓,两端设三座门,称为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又称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另外,在这段东西向的皇城墙上,还有两座随墙门,称为东公生门和西公生门。此二门在明代是东文西武两组中央官衙的总出人口。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的皇城墙上未绘此二门,但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宸垣识略》附图中有所表现,而在嘉庆七年1802年日本人冈田玉山等所著《唐土名胜图绘》中,则绘制得更为清楚,是两座随墙的如意门。此二门可能在清初拆除,而乾隆二十五年拓展皇城时又新建了此二门,仍沿用明代公生门名称。它们的功能是便于千步廊两侧官衙的官员就近进入皇城,而不必绕行到东西三座门。明宣德七年,将东皇城墙东移,新筑了东安门,旧门与新门之间为望恩桥,桥上筑障墙,形成通道。旧门在迁墙后改为三座门,明代称为东安里门,俗称“墙门”,清代通称为“三座门”。皇城的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清代改称地安门。皇城总计有十二个门。宫城即紫禁城,四面有城楼,四角有角楼。午门为宫城南门。在午门和天安门之间还有一座端门。清代文献把端门归人皇城,但《燕都丛考》作者认为它是“紫禁城正门”,理由是明代朝房在端门与午门之问,端门以内即属于宫禁,所以端门应是宫殿之门。从体制上看,皇城南门天安门前有大清门,则宫城南门午门前也可以设一座“正门”端门。此外,午门两内角有左掖门和右掖门,明清有些文献把它们记为宫城之门。不过此二门实际上是午门的一部分,午门平时不开,官员人等出入宫城都走掖门,在管理上可以独立,但功能上仍是午门的一部分。紫禁城共五座城门和四座角楼。综上所述,清代的北京城共有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四重城墙,合计各类城门城楼七十三座。笔者过去统计北京城门,主要依据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未计东、西公生门,总计为七十一座。见《北京文博》2004年第1期《为什么重建永定门》P1-4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