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日)大木幸介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11-01 |
特色:
河 豚 日本人发现的剧毒 正像俗语所说的那样“想吃河豚又怕死”,河豚的确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但因食河豚而中毒者却也屡见不鲜。 现在人们完全可以放心享用通过国家级考试的厨师烹制的河豚,但即便 如此,人们在享受它的美味的同时仍免不了提心吊胆。 河豚的毒除了存在于卵巢和肝脏中外,还存在于睾丸和肠当中,有些河 豚的皮肤也具有毒,不过河豚的肉却无毒而且鲜美。正因为如此,河豚成了 美食家们争相品尝而又对之心有余悸的对象。河豚体内所带的毒就是著名的 “河豚毒素”,是一种半数致死量为0.01毫克的剧毒,不过其毒性随着河豚 个体的差异和季节的变化多少有些出入。 中了河豚毒的人首先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烦躁,随即会产生呕吐现象, 进而嘴唇及其周边、舌及指尖的肌肉麻痹,发生吞咽困难,严重的会导致意 识丧失、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直至死亡。令人遗憾的是,在医学比较发达 的今天,人们仍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河豚毒的方法。对于河豚毒中毒者 只能采用对症疗法,像令其吐出食物、洗胃、服用泻药、进行人工呼吸等。 不过一般情况下,即使中了河豚毒,若能坚持9~10小时便能死里逃生。向 来以河豚为美味佳肴的日本在河豚毒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河豚毒 的研究始于明治中期,明治四十二年(1908年)正式把河豚毒命名为“河豚毒 素”,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成功地实现了河豚毒的结晶分离。 东京大学的津田恭介教授和名古屋大学的平田义正教授各自独立进行了 河豚毒的x射线构造解析,查明了河豚毒的化学构造,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 注。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河豚毒是一种与植物毒生物碱极为相似的低分子 量的毒,与属于蛋白质毒的其他动物毒具有明显的差异。 人们很早就发现,河豚毒是一种只对骨骼肌具有强烈麻痹作用的独特的 毒,1964年在美国公爵大学任教的槽桥敏夫博士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这一观 点。他指出河豚毒会侵入到使神经产生电流的钠离子通道,强行中断神经传 导,致使骨骼肌及心脏肌肉麻痹。 有趣的是,河豚毒对属于内脏肌肉的平滑肌不会产生丝毫的影响,这是 因为平滑肌的活动不依靠钠离子通道,而是依靠钾离子通道的缘故。 据1983年东京大学农学部研究小组的报告称,河豚毒是因为河豚吃了饵 食花席子贝而产生的。如果该报告准确的话,那么河豚毒也许像贝毒那样来 源于微生物(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