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孔维民/国别:中国大陆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6-04-01 |
特色:
路德说过:“如果有人想抵抗自然的需要,因而不去做他想做和该做的事,那就犹如一个人希望自然界不再是自然界;希望火不会灼人,水不会打湿东西;希望人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一样。”显然,违反自然一方面不人道·另外一方面也做不到。而一旦真实地压抑了自己,那么问题会出现得更多。狄德罗在《修女》中令人信服地描绘了由于力图保持贞洁(pudicity)而引起的这种思想变态。他指出这些成了天主教的牺牲品的修女心理失常,“就是修道院与世隔绝的结果。人生来是要有伴侣的,如果夺走他的伴侣,把他隔离起来,那他的思想就会失去常态,性格就会被扭曲,千百种可笑的激情就会在他心头升起”。因此今天大多数的人鼓吹没有肉体结合的纯精神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极其可笑的幻想罢了。“唯性欲论”则与“唯精神论”相反,他们通常把爱情看做是纯粹的性本能,认为人类爱情产生的唯一源泉是性欲,爱情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性欲的满足。远古时期的人普遍存在过对生殖器的崇拜,把它看成是永世长存的神赐。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性器官神化更明显。这时候人类开始供奉男性祖先。如我国象形文字中的“且”字就是从阴茎的形状演变而来,后来才演变成“祖”字。西方也有许多炫耀男性器官的古遗迹,古希腊早期男神的雕像,生殖器都被刻意展现出来以示其雄威。后世的柱(columniation)、塔(tower)、碑(stele)一类挺拔的建筑样式,尤其是哥特式的教堂(Gothicchurch)风格,就直接受到远古男根崇拜的影响,其他的诸如印度的佛塔、中国宫殿前的华表、印第安人的图腾柱(totempole)、欧洲教堂的尖顶,这些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在印度的一些古老的小雕塑中,同样可以发现生殖器崇拜的印迹。一些雕刻着三个脸的有角人,做着瑜伽姿势,整个身子一丝不挂,阴茎直直地勃起,头部长得有些像植物,其他部位则类似动物。由此推断,他是一种有生殖能力的神,很可能就是后来印度教中传说的湿婆神。在其他一些古印度的雕塑中,时常也可见到各种“阴茎”动物,如公牛、犀牛、象等似牛的有角动物。这些男性生殖器像,印度称之为呤咖莫。我国汉、唐代以前,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甚至乐于公开地比较、谈论生殖器的特征,男人往往以阳具的雄壮而倍感自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描写太后的故事,其情夫吕不韦为了摆脱她,就寻找了一个叫“嫪毒”的人。“毒”的意思,就是无赖。吕不韦让嫪毒表演在广场上以阳具提举桐木车轮的游戏。虽然这场“牛郎秀”引起市人的大笑,但是太后听了却很想要,于是吕不韦便把嫪毒打扮成一个宦官带进宫中,献给了太后。嫪毒居然被封为长信侯,后来他越来越妄自尊大,自称是秦始皇的“假父”,*后被秦始皇以“车裂之刑”结束一生。即便是宋明时期,人们对于性的态度同样是相当开放的。P006-007